2025年3月29日–5月10日
米高·科尔曼: 日之花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画廊荣幸呈现展览《日之花》,这是现居巴黎的斯洛伐克画家米高·科尔曼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由玛丽亚·鲁斯·博扬策划。本次展览由标志着科尔曼创作生涯的新篇章,呈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作,涵盖不同尺幅与多元题材,包括花卉、静物、室内场景、风景、花园、人物肖像及自画像等。展览的核心理念在于艺术家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他在每一件作品中持续探索理想的表达方式,以重建与生命中一切重要事物的整体联系。
面对如何在这个激进与倒退并存的时代中继续生存与创作的难题,科尔曼给出了出奇简单的回应: 创造能够加深人与自然情感共鸣的视觉叙事,培育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珍视生活中那些最纯粹的美好瞬间。从这一角度来看,他的绘画是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凝练,也是艺术家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以视觉表达进行的坚持与回应。
在塑造这些个人愿景的过程中,科尔曼自然而然地汲取了诸多艺术史上的经典范例,包括意大利前文艺复兴绘画、日本浮世绘、波斯细密画、“纳比派”的私密室内描绘,以及亨利·马蒂斯的静物画。同时,他的艺术语言亦融入了“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 的美学特征,并从其父母位于斯洛伐克帕提赞斯凯的家汲取灵感,那里的建筑装饰、刺绣与陶瓷构成了他视觉记忆的一部分,塑造了他对室内空间、花卉与园林的迷恋。
科尔曼之所以擅长描绘花卉并营造独特的室内氛围,部分源于他对童年重要经历的追寻。幼年时期,他因花粉过敏而被禁止靠近盛开的花朵。在成年后,花卉不仅成为他最钟爱的绘画母题,也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它们与生活的气息相辅相成,赋予每一天以特定的情境与氛围。
展览标题《日之花》 (Les Fleurs du Jour) 巧妙地呼应了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 (Les Fleurs du Mal) 。波德莱尔在诗中探讨了美如何能够在痛苦与绝望之中绽放。而科尔曼的作品则致力于捕捉日常之美,他以精妙的视觉语言展现花卉的象征意义及其丰富的表达层次。
这一标题亦借鉴了但丁·阿利吉耶里的著名诗句: “天堂仅留下三样东西: 夜空的星辰、白昼的花朵,以及孩童的双眼。” [“Du Paradis, nous sont restées trois choses: les étoiles de la nuit, les fleurs du jour et les yeux des enfants.”] 此语也进一步地阐释了艺术家如何围绕“日之花”构建一个持续演化的尘世天堂。
“花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元素,它是美的本质呈现,是大自然智慧的象征。” 艺术家如是说。因此,展览的重要部分聚焦于静物作品及各个花期的花卉,它们的构图暗含着重生与轮回的主题,涵盖了“虚空画” (Vanitas) 及四季更迭的隐喻。尽管每幅作品的元素各异,如花卉的品种、花瓶的形态、色彩的搭配及桌布的图案,但其中某些恒定的视觉符号却反映出艺术家有意颠覆静物画传统刻板印象的尝试。他的画面中融入了手机、挚爱的书籍以及记录亲密记忆的小型素描,这些细节不仅使构图更具时代感,也让作品的情境更贴近现实。色彩饱满、构图近乎平面的静物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画面的色彩、形式与空间,进而唤起熟悉感、温暖感与舒适感。
展览的第二大系列作品则由蓝色与绿色的色调与红色及橙色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作品以丰盈、浓烈而又令人惊喜的笔触,对花园与风景绘画进行了当代性的诠释。艺术家试图在自然与人工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因此在几乎每一幅作品中,都可以见到人物的身影,或是引导观者进入画面的方式,或是强调人类在都市生活中重新连接美与自然的迫切需求。
在这些作品中,扁平化的色块和缺乏透视的处理方式,促使观者关注画面的装饰性节奏与图案语言,而非对三维空间的再现。即便在小尺幅的作品中,科尔曼依然赋予绘画对象以同样的关注。他认为,我们每日所经过的空间,无论是经过精心栽培的花园,抑或是通勤途中路过的公园,都能成为冥想与治愈之所。正是通过绘画这一行为,他使这些田园诗歌般的场景拥有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意义,使它们成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隅秘境,一片世外桃源,亦或是一座精神花园。
最后,展览的第三个板块肖像与自画像系列则呈现了科尔曼对自身情感状态以及亲近之人的深刻观察。这些作品笼罩在记忆的温润光晕之中,展现出情感的深度与心理洞察。艺术家通过营造私密的氛围,使观者得以在个人层面上与画中人物建立情感连接。
在美学语言上,科尔曼的大部分作品以鲜亮、饱和的色彩及密集的视觉图案为特征,以此强化画面的层次感或提升构图的和谐美感。他在创作中有意消解媒介的表现层次,使画面仅以平面化的色彩关系呈现,并采用逆序推进的方式——自画布背面开始铺设最前层颜料,再逐步叠加,使背景与主体趋于同一平面。这一过程中,艺术家彻底重构绘画对象来再现它。
此次展览所呈现的新作汇聚了科尔曼艺术语言的所有核心元素,在形式与构图上更趋精妙,并彰显其成熟的艺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