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至10月29日

新月:彼得·佩里個展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榮幸呈現展覽《新月》,此次展覽也是倫敦藝術家彼得·佩里與藝術門的展覽系列中的第 三個個展。作為對抽象藝術語言⻑期進行探索的藝術家,佩里看似充滿韻律感的作品旨在讓觀眾思考藝 術表現和形成的潛在可能。

展覽名稱《新月》引用自英國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於1929年所提出的“合生”概念。 雖然「新月」一詞多用於描述月亮的弧形,但懷特海卻根據其表示生⻑的詞源來表達他的普遍成為(universal becoming)主張。此次展出作品中的許多弧形和新月形象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參照關聯,同時也展示了有限形式和無限進程的悖論特徵。

對佩里來說,抽象是以想像力填補空白,進而促進生⻑的一種刻意行為。從他的繪畫作品可見,線條的 幾何結構和交集是經過精確和仔細的創作和執行,使得每個獨立的元素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整體系統。在 日漸受人工智慧變革性影響的當今時代,《新月》可看作是我們對空間和時間演變的個人感知。

此次展覽將展出兩個系列的繪畫作品:《諧振的韻律》和《雙邏輯》。 諧振概念,即導致集體頓悟的頻 率的和諧排列,成為了此次展覽的導覽原則。《諧振的韻律》系列裡提及了關於“時鐘的時間”測量與某時間段裏對時間的實際體驗感受的二分法,這些繪畫作品裏的畫面成為了展示試驗色彩轉變過程的舞臺。 佩里憑其直覺挑選顏色,經常先徘徊於某一色調,再快速地過渡到色譜的另一端。 平整的畫面被對角線切割開,不同色域按預設的佈局和對應關係被交替排序。 這樣刻意的畫面分割在《諧振的韻律(顛倒的風景)》和《諧振的韻律(黃昏的風景)》作品中顯得非常強烈,讓人聯想到了中國古典水墨山水畫。 該系列作品的龐大尺寸呈靜態本質,或許是為了打破對於記憶或時間本身的構成。

《雙邏輯》系列通過將對稱和不對稱元素做對比的一個形式結構,為觀眾提供了知覺上的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視覺類比。看似動態的圖案和語境的相互作用,與機體和環境間的關係達成共識,我們當下面臨的生態和社會挑戰也是如此。佩里在畫布上使用預設的色彩劃分,與前景和背景相應或相異。兩個對立的組成部分所形成的張力展示了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思維相互滲透,反映了現實生活的複雜性。在《星輪(雙 邏輯)》和《雙邏輯習作6》等作品中顯而易見的錯視畫暗示,是在模仿一種介於具象和抽象、線條和體 積、累積和分割、一致和不協調情況之間的狀態。 該系列作品最終給觀眾帶來了對環形或迷宮般畫面的 排斥或回憶,也由此鼓勵觀眾在局限空間中探索縱橫交錯的敘事。

此次畫廊空間被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區域,使展覽以三個分別獨立的領地方式呈現作品。每個領地都圍繞 著同一自我指涉構成的陳述。作品的陳列也遵循了中國畫在不同的平面構圖中的開合原理,引導觀者重 新審視他們對空間的感知和對時空的體驗。隨著⻑廊通往展覽其它空間區域,觀眾會感受到一種刻意的 不協調感。這樣的策略性破壞源自常見於⻄方藝術的透視法則,旨在邀請觀眾以觀察者的新視角去體驗 佩里的創作。